何珠不动声色扫视着这些下人眼角眉梢流露出来的一丝表情,她清楚他们的意思。
王府里的下人都盘根错节,但凡这次她退了一步,等待她的就是一群蚂蝗般的下人冲她身边下手。
“我知道你们有些人,不大看得上我,所以并不把我制定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。”何珠清脆的嗓音响起,院子里响起窃窃私语,她站起身,扶着肚子,“可我不会放过你们!王爷在前线为了国朝百姓浴血奋战,你们靠着秦王府吃香喝辣还要败坏府内章程,败坏王爷的名声!你们不但毫无忠心,更无情义!”
她提高声音,脸色冷若冰霜:“似尔等这种不忠不义之人,杀了又如何?”
院子里蓦然静寂,围观的众人都不敢再私下勾连,就连何珠身侧的护卫也禁不住握紧刀柄。
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,对于不忠不义之徒,最为痛恨不过。
院子里的几人抖如糠筛,有人甚至吓得两股战战,腥臊的尿味飘散开来。
“可眼下,我要为王爷和没出世的孩子积福,不忍杀生。就打他们每人三十大板,之后去庄子上做十年苦役,十年后放还身契还他们自由。”
刀子悬在头上将落未落之时,何珠终于开口。
听了这个结果,那些人心境一松,以为捡了一条命,可随后一想,十年苦役……他们能不能活到十年后还两说,苦役啊……
这分明就是生不如死!
可要真的死,他们也并没有这个决断,万一咬牙撑过十年呢,还有有个清白的自由身。
最痛苦的莫过于此,在侯府里享受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福气,现下全都要十倍百倍的吐回去。
周遭听着的自然也能想到此处,正盘算着以后要谨言慎行,绝对不能让何夫人抓到小辫子时,就听这位何夫人又开口了。
“以前你们犯得事就算了,打王爷离京到此刻,犯过的事贪过的财,三天之内报到田嬷嬷处,既往不咎,如若不报被人揭发出来,下场就如刚才那几位。等到年底,办差勤勉的、主动自首之后再不犯错的、主动揭发的、统统有赏!如若这回自首之后又明知故犯,那就惩罚加倍!总之一句话,好好当差,奖励翻倍,偷奸耍滑,惩罚加倍,大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?”
“都清楚了。”
众人都服气了,互相看看,俯身垂首。
果然,不等三天,第一天田嬷嬷没起床房门就被前来自首的下人们堵了个水泄不通。
她用一个册子记下来,三天后何珠再次召集下人,这次不一样的是,她面前点燃了一个火盆。
就在大家战战兢兢等待着发落时,只见她起身拿起册子。
“我相信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一片诚心,都愿意同我一起为王爷守护好王府,所以——”
她没有打开册子,直接整册丢进了火盆里!
“啊……”
不少人被她的举动震惊,有的丫鬟捂住嘴巴,心里暗暗庆幸。
看着那副册子被烧了个干净,何珠才
“大家以诚待我,我也既往不咎。”
她的声音清脆有力,斩钉截铁。
奴仆们无不感恩戴德,心服口服。
田嬷嬷只觉得有些心惊,往日倒是小看了这位何夫人,虽然知道她聪明,但也想不到她居然有此等手腕。
并不将目光集中在小处,而是抓大放小,明明早已看了册子,还叹息过侯府里居然有这样多的人不干净,可却选择当众烧掉这些把柄,彻底收服人心。
可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,真正的册子她压根儿没烧,如果这些人真的不再犯,那烧没烧都没区别。
如果一旦再犯,这就是铁证,等待他们的就是和那几个喝酒赌钱的下场一般无二。
何珠回到室内,二丫随后跟进来。
“有消息了?”
二丫点点头,和素月一起服侍她脱掉大衣赏。
“是。我哥打听到进出安远侯府的大夫,说是左腿断了,至少得静养个一年半载,就这也不能保证不留后遗症。安远侯今个一大早就进宫求皇帝赐下专精骨伤的太医,太医具体说了什么不知道,可太医走后,安远侯把书房给砸了。”
“那看来是不太好。”
听见烂人不好,何珠心情就好。
她顺手卸下钗环,继续问,“那程如风前阵子不是去书院了么,这回呢,安远侯有没有派人通知他回家?”
“主子,您可真是神了!”
二丫瞪大眼睛,还没说出口的话都被猜中,“您是怎么知道的,您可连门都没出啊。”
“哼,这种狼心狗肺的人家,是不会顾念什么父子亲情的,只有权势利益。既然程如松有瘸腿的可能,安远侯肯定要让第三个儿子回来当备胎,万一程如松的腿治不好,那世子之位估计就要换人了。”
何珠毫不遮掩对安远侯府的看不起,“安远侯好歹有三个儿子呢,老大死了就老二上,老二残了还有老三,就是不知道老三毁了,他又要怎么办呢?”
她把玩着珠钗,那珍珠在灯光下闪着润泽的光辉,映照着她如玉的面容。
只有眼中一闪而过的狠戾,方能显现她真正的内心。
“说不得外面还有呢。”
素月罕见的开口接了一句,让何珠和二丫一怔,随后都笑起来。
“是了是了,还是姐姐有见识,谁知道这老东西撒了多少种,看见个女的就走不动道,呸。”二丫在侯府呆过,深知那府里的主子都是什么烂货,骂起来嘴下毫不留情。
“越多越好,这样那府里才能更乱。”
何珠放下珠钗,洗漱一番,躺倒在床榻上,“你说,程如松知不知道自己要残了?又知不知道他爹打算让他弟弟取而代之?”
“那我们要怎么做?”二丫轻声问。
“哎呀,这种大事瞒着他多不好,好歹他也给了那么多银子,我们就当卖给他这个消息好了。让他做个明白鬼。”
何珠吩咐完,挥挥手,从枕下摸出一封信。
李明祯从北境传来的信。